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内有许多相互摩擦运动的金属表面,这些部件运动速度快、环境差,工作温度可达400°C至600°C。在这样恶劣的工况下面,只有合格的润滑油才可降低发动机零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
市场上的机油因其基础油不同可简分为矿物油及合成油两种(植物油因产量稀少故不计)。
合成油中又分为:全合成及半合成。
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
基础油API分类
美国API根据基础油组成的主要特性把基础油分成5类
I类为溶剂精制基础油,有较高的硫含量和不饱和烃(主要是芳烃)含量;
II类主要为加氢处理基础油,其硫氮含量和芳烃含量较低;
III类主要是加氢异构化基础油,不仅硫、芳烃含量低,粘度指数很高;
IV类为聚a-烯烃(PAO)合成油基础油;
V类则是除I-IV类以外的各种基础油[1]
发动机作为一种机械,对于润滑油的要求同一般机械相比有其共同的一面,如要求有适当的粘度,一定的抗氧、抗磨、防腐蚀与粘温等性能要求。但发动机又是一种特殊的机械,它对润滑油的要求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其特殊性主要有:
1)对发动机总的要求是体积小,重量要轻,机构紧凑,输出功率要大,它的单位摩擦面上承受的负荷很大。
2)除了摩擦热之外,还有受到燃烧热的影响,摩擦面的温度很高,使润滑油粘度下降,油膜形成较困难。
3)燃烧室内的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会通过活塞、活塞环和缸套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曲轴箱,这些燃烧气体是燃油和少量润滑油的完全燃烧和未完全燃烧产生的气体和某些颗粒物(烟炱),通常成为曲轴箱窜气的主要成分,它会污染润滑油,并在一定条件下更会促使其氧化。
4)燃烧室周围需要的润滑油是通过活塞和缸套间的间隙,气门杆和气门导管间的间隙进入的,供油较为困难。
5)活塞和气门等零件在工作时作往复运动,故在上、下止点处相对速度为零,使油膜难以形成。活塞销和衬套呈摆动运动,油膜难以形成。
6)发动机在停车时和长时间运转时,温度相差很大,又因零件的热膨胀和热变形,使一些摩擦副不变的间隙很难控制,可能因间隙过小产生粘着烧结,也可能因间隙过大而产生冲击和震动造成损坏。这些情况下,油膜难以附着。
7)发动机中有多种摩擦副,如活塞和缸套、曲轴轴颈和轴承、凸轮和随动件、齿轮等,它们对润滑油的润滑性能要求是不同的,但在一台发动机中只能用一种润滑油(大型船用柴油机除外),选用润滑油时要照顾到多种润滑状态。
8)车用发动机的使用环境复杂,如气温、湿度、大气压力、尘土等变化较大。由于机油中往往含有硫、铅等元素,会促使某种零件的腐蚀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