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环评资质后,环保责任回归到企业,监管难度明显降低,企业的主体责任加大。市场化的放开,并不意味着环评就此放松。在2019年将有啥新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管理办法通过。
环评,即在一个建设项目规划或开发前,对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论证,环评通过方可建设。尚在过渡期内的环评改革“放”开了后,对如何更好地“管”和“服”也提出了新的挑战。环评关键还在于把关和审查是否严格。
变化重点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施单位和人员的“双罚制”。要组织通报一批存在质量问题的环评编制单位,形成一批环评信用记分,查处一批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的行为。
目前,取消环评资质,绝不意味着不要管理或放松管理。”相对应地,环评管理将加强,并对环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将严管。确保环评文件质量不下降、环评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不削弱。要同步开展政策解读,同步发布相关配套规范性文件、启用统一的环境影响评价信用管理系统。
变化重点二:简化审批环节。推进环评制度改革,对不涉及有毒有害及危险品的仓储、物流配送等一批基本不产生生态环境影响的项目,统一不再纳入环评管理。
随着简化审批,全国目前超过八成的项目环评已无需审批。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个月内,全国审批项目环评4.5万个,备案17.9万个;截至6月底,审批项目环评10.1万个,备案50.2万个。环境部审批时间已经较法定审批时限压缩近50%,平均约30天左右。
业界以早有讨论,环评制度于2018年底正式迎来重要转折。在取消环评资质的环评法也提高了处罚力度。对单位处罚五十万至二百万,即将开始的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也会关注“未批先建”等环保问题,查处力度不仅不会减弱,还会加严。